好学网:
郑和下西洋是从哪里出发的?
1、郑和第一次航行始于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途径太仓,经过两年的远航,于1407年10月2日返回。这次航行共27800人。第二次航行则是在1407年10月13日,从南京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并在锡兰山迎请佛牙带回中国。这次航行人数为27000人。
2、南京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上占据重要位置。这里是决策地和出发地,江苏太仓和福建长乐则是起锚地和停泊港。《郑和航海图》原名清楚表明,南京不仅是主要造船地,而且是万里航程的起点。南京是郑和生活的中心区域,包括马府、官署、大报恩寺工程、宗教仪式地点、海神祭祀宫庙寺院和墓葬等都在此。
3、郑和下西洋始于南京,这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1405年,即永乐三年,末次航行则结束于1433年,也就是宣德八年的航行。由于使团的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明代称为“西洋”,因此这次远航被称为“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背景
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政治外交需求:明朝初期,为了巩固***、展示国威,并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朝皇帝派遣郑和进行远洋航行。这一行动有助于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力,提升国际地位。经济繁荣:明朝的经济繁荣为郑和的远洋航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背景:在明朝国力鼎盛的时期,国家积极派遣使节到亚洲和非洲各地,以促进中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经过:从1405年到1433年,航海家郑和共七次率领船队远航西洋,他们的航程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
经济背景:元末农民起义推动元明更替,明初统治者实行宽容政策,重视水利工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以恢复发展,国库充盈,为郑和下西洋奠定经济基础。明太祖重视海外贸易,后因走私商贩威胁朝贡贸易、存在“倭寇之患”等实行“海禁”。明成祖登基后,为满足财政需求,对“海禁”政策适当让步,发展海外贸易。
为什么郑和下西洋去到暹罗的时候,有不少船员留在了暹罗生活?
明朝与暹罗在历史上是两个友好的国家,又是邻居,加上语言的融合所以留在了那里生活。郑和下西洋留在暹罗生活的主要是广东人、福建人为主,因为当时的船员多为常年在海边居住长大的渔民和士兵。以下为佐证:第一,暹罗这个国家的名字还是明朝第一个皇帝朱元璋给定下来的。
郑和下西洋应该是去了当时***教的发源地。因为郑和是一个虔诚的******,所以在领到了下西洋的任务之后,他就全力准备在最后一次去了圣地耶路撒冷。1,郑和的毕生梦想 正和之所以会想去耶路撒冷,是因为他从小就受到她母亲的影响。
郑和七下西洋,在海外留下足迹最多的,是东南亚。其中有3次到过暹罗。泰国华裔学者陈棠花在他的《郑和通使暹罗》这部著作中,为我们再现了郑和宝船到达暹罗的情景——观其以数十艘大舰,从昆仑岛间逶迤而来,由绕阁西浅港向北栏口排列而入。
选择留在耶路撒冷郑和的一生中下过七次西洋,前六次下西洋,郑和都平安归来,只是在第七次下西洋的时候,郑和由于年龄大了,加上旅途过于颠簸劳累,他在途中一病不起,客死异乡。明成祖朱棣在登基之后,兢兢业业,大明在他的统治下实现了永乐盛世。
原来当初郑和下西洋,所选船员大部分为福建长乐和福清人以及广东潮汕人,这就导致了当时留在马六甲的也都是这三地户籍人口为主,由此福建和潮汕便于此有了联系。《闽都记》中有:明永乐时福州商人赴麻喇国者,有阮、邴、扑、樊、郝等姓氏,往麻喇国多年,娶番妇生子,率之返国。
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保太监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资料简写
1、尤其是造船业的发达,航海技术的进步(包括罗盘针的使用,航海经验的积累,航海知识的提高),大批航海水手的养成,以及明初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宋、元以来中国海外贸易的发达,对外***的增加,所有这一切,都为郑和下“西洋”准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提供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条件。
2、所以,有人认为永乐帝派郑和下西洋的主因为寻找建文帝。但此种说法不一定成立,因为郑和每次出使海外都是那么浩浩荡荡,建文帝若未亡命海外,当可闻风而躲藏起来,大规模下西洋寻建文帝绝非有效之方法,而绝大多数学者已不相信此说,但历史***常常为了戏剧化,尚强调此可能。
3、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太监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远航,拜访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明王朝和南海(今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史称郑和下西洋。每次都由苏州浏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
4、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
5、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如下:时间: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共计七次。目的:提高明朝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影响力,同时寻找失踪的建文帝。船队规模:规模庞大,船只数量众多,且船只设计先进,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航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