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方正留学资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方正留学资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民国有哪些跨国婚姻?
民国时期的跨国婚姻虽不像现在这样普遍,但也为数不少,著名的有蒋百里和左梅(日本人)、溥杰和嵯峨浩(日本人)、郭沫若和安娜(日本人)、李立三和李莎(苏联人)、陈香梅和陈纳德(美国人)、周作人和羽太信子 (日本人)……。
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一下蒋经国和蒋方良的异国婚姻。
众所周知,蒋经国是蒋介石唯一的亲生子,父子二人都曾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影响力。作为蒋介石的妻子,***可谓是“大名鼎鼎”,长期在政治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蒋经国的妻子,蒋方良可谓是“默默无闻”,始终都游离于聚光灯之外。
蒋方良(1916年5月——2004年12月),原名芬娜·伊巴提娃·瓦哈瑞娃,白俄罗斯人。她是蒋经国的妻子,为蒋家生育了三子一女,分别是长子蒋孝文、长女蒋孝章、次子蒋孝武和三子蒋孝勇。
芬娜出生于叶卡捷琳堡,祖上是沙俄的贵族。不过,在她出生后不久俄国就发生了十月革命,家族也从金字塔的顶端跌落到了底部,丧失了往日的雄风。
青年时期,芬娜没有更好的选择,只得进入位于西伯利亚的乌拉尔重型机械厂工作。很显然,这是一个以男人为主的工厂,她的出现令所有人都为之一亮,很快就成了厂里的焦点人物。
不过,由于贵族的出身使得很多人都对她望而却步,直到同样身处低谷的蒋经国出现。1925年时,蒋经国前往苏联的中山大学留学,但在父亲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后遭到了苏联的排斥,甚至还被下放到乌拉尔重型机械厂劳动。
某日夜,芬娜在回家路上遭到了醉汉的调戏,恰巧被路遇的蒋经国碰见,遂上演了一出英雄救美的戏码。不过,身材矮小的蒋经国显然不是苏联醉汉的对手,被对方打得遍体鳞伤,但还是赢得了芳心。
芬娜是个善良的姑娘,经常为蒋经国缝补衣服、改善伙食和打扫卫生;而蒋经国也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越来越倾心于芬娜。就这样,两个同样“处江湖之远”的青年人相恋了。
经过两年的恋爱,他俩终于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征得父亲蒋介石同意后,蒋经国终于迎娶了芬娜。1935年3月15日,蒋经国和芬娜在西伯利亚地区喜结连理,同年底,二人的长子蒋孝文就出生了。
不过,随着蒋介石和苏联关系的渐行渐远,蒋经国的处境更加艰难了,就连工厂的工作也没有保住,全家只能依靠芬娜一个人微薄的收入度日。为了改变窘境,蒋经国不断发表攻击父亲蒋介石的文章,甚至还表示愿意断绝父子关系。
1936年底,随着***的和平解决,蒋介石停止了“剿共”行径,国共之间出现了重大缓和,准备进行联合抗日。在此背景下,斯大林终于同意蒋经国离境回国,蒋家三口终于离开了西伯利亚并于1937年4月回到了中国。
当时,蒋介石正在老家奉化溪口,他对于儿子曾公然要与自己断绝父子关系显得非常的恼火。不过,在冯玉祥等人的劝说下,他逐渐原谅了儿子当年的无奈之举。
见面时,蒋介石正襟危坐,接受儿子和孙子的跪拜,只有一旁的芬娜彻底懵圈了,呆呆站在原地不知所措,心说:“我也得跪拜?”这下,蒋介石不乐意了,怒斥芬娜没教养,蒋经国只得连忙解释,希望父亲不要见怪。看着英俊的混血孙子蒋孝文,蒋介石很快也消气了。
见此情景,蒋经国便请父亲为芬娜起一个中国名字。沉思片刻,蒋介石取“方正贤良”之意,正式给芬娜取名为“方良”。
见完了蒋介石和***,蒋经国带着妻小一同回到奉化老家的祖宅,去拜见自己的亲生母亲毛福梅。长期孤独无伴的毛氏,见到了久别的儿子和洋儿媳,难得露出了笑容,热情招待他们一家三口。
毛福梅还提出,虽然儿子和儿媳已经在苏联结婚了,但需要在老家举行一场中式婚礼才算圆满。于是,穿戴凤冠霞帔的蒋方良坐上了八抬大轿,按照中国的礼节补办了一场婚礼,以“方良”的名字嫁入蒋家,从此得名“蒋方良”。
为了培养蒋经国在党内的地位,蒋介石把他安排在江西负责党务工作。在担任江西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时,蒋经国身边出现了别的女人,她就是章亚若。甚至于,他还安排章亚若担任了蒋家的家庭教师,教习蒋孝文和蒋孝章英文。
从来没有不透风的墙,蒋经国和章亚若还是事发了。凭借温柔贤良和不问世事的秉性,蒋方良已经得到了蒋介石和***的认同,为此,他们痛斥蒋经国伤风败俗,要他立即悬崖勒马。
到了1949年,眼见大陆已经不保,蒋介石安排蒋经国先行前往台湾,协助陈诚站稳脚跟。而蒋方良也跟随丈夫抵达了台湾,想想也是可怜,从寒冷的西伯利亚来到了温暖的南京,再到了炎热的台湾,蒋方良需要不断适应气候的变化。
随着蒋经国一步步被委以重任,他与妻子的沟通交流也越来越少,甚至几天都见不着面。而为了不给丈夫造成任何影响,她除了必要的场合以外,平时都很少公开露面,过着“半隐居”的生活。看到她这样,就连婆婆***都说话了:
孩子,你何苦要这样压抑自己?
蒋介石过世后,严家淦虽然成了继任总统,但台湾的党、政、军大权都掌握在蒋经国的手中。等到1***8年他成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和蒋方良的交流就更少了,直到1988年过世。
丈夫离世,对蒋方良的打击很大,她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只在儿孙面前才能难得一笑。不过,她的厄运还没有结束,接踵而至的一连串打击终于击垮了这位老人。
1989年4月14日,长子蒋孝文病逝,享年54岁;1991年7月1日,次子蒋孝武病逝,享年46岁;1996年12月22日,三子蒋孝勇病逝,享年48岁。连续三次,这样白发人送黑发人,蒋方良彻底倒下了,有时候对着丈夫、儿子们的遗像一看就是半天。
2004年12月15日,蒋方良因为肺肿瘤而导致了呼吸衰竭,在台北荣民总医院病逝,享年88岁,走完了自己平凡而又***的一生。@文史不***
民国最后一位才女的婚姻
从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诗说起吧: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番旖旎情事的男主角就是作者卞之琳,女主角就是张充和。卞之琳与张充和是在张的姐夫沈从文家相识的,从那天起,就开始了卞之琳长达半生苦恋。他一封一封的信写给张充和,四处收集的她的文字,将之视如珍宝。这份炽热痴迷的倾慕长达十余年,直到四十五岁卞之琳才黯然结婚。张充和是不喜欢卞之琳的,当别人问及她与卞之琳的苦恋的时候,她回应,“这完全是一个无中生有的故事,我都没有和他恋过,谈不上苦与不苦。”卞之琳给她写的一封封的信,她看了就扔,从未回过。她认为这样态度就已经非常明确了,但卞之琳就是这么执着。苏炜问张充和,你为什么不和卞之琳说清楚呢。张充和说,“他从未说请客,我怎么能说不来。”我很喜欢张充和身上的那种“旧派”的学识与气度,这也是她欣赏不了卞之琳的原因。这种“旧派”来自她的家庭。曾祖父张树声曾任两广、直隶总督;父亲张武龄颇有才干,母亲也出自陆氏名门。张家四姐妹:元和、允和、兆和、充和,个个美丽聪慧,叶圣陶就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就连汪曾祺都忍不住夸她们“凑成一套四扇屏儿。”大姐张元和,嫁给了昆曲名家顾传玠。二姐张允和,擅长昆曲、诗词,嫁给了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姐张兆和,嫁给了沈从文。那段广为流传的“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就是为她而写。年纪最小的张充和应是四姐妹里最有才华的,当年以国文满分、数学零分的成绩被北大破格录取。她国画、诗词、书法、昆曲造诣都很高,书法师从名家沈尹默先生。她最后嫁给了汉学家傅汉思,后来在耶鲁教昆曲和书法。她家里还陈着她结婚时前辈所赠的的名琴“霜钟”。所以,这样心性教养的女子,是看不上卞之琳的。她认为卞之琳的诗“缺乏深度”,而人又“太爱卖弄”。张充和先生七十岁的时候写过一句: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方正留学资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方正留学资讯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