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海外生活实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海外生活实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毛文龙死后皮岛发生了什么?
当从皇帝到文官都不再讲究规则,任意欺辱***武将,那稍微敏感些的人都应该知道,这是末世来临的征兆。
历史上的皮岛又名东江,它的位置是如此险要,处于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关键位置。它的北岸与当时的后金边境只相隔着八十里的海面。急行军一天就能突入后金境内。
当时的后金面临着东江镇,朝鲜,辽镇,蒙古的四面合围。可以说,后金的战术再如何的巧妙强大,在战略上也始终处于劣势。这也是为何直至农民军攻灭北京的明朝后,满清才有机会入主中原。
真实的历史上,尽管东江镇穷困潦倒,尽管毛文龙嚣张跋扈,但我们不能否认,没有毛文龙,就没有稳定的东江镇去威胁后金的东侧。
在毛文龙被杀后三个月,皇太极就拜托了四面合围,不再东顾,而是西面击败蒙古,绕道南下攻入明朝境内。这就是历史上的“己巳之变”。
而袁崇焕这个人,志大才疏,好为惊人之语。他说五年平辽,但是真实的情况是他根本没有那个能力。
他在处死毛文龙时,虽然答应不会牵连东江镇的其余将领。但是一个持节建镇的节帅就这么被一个文官矫诏杀了,崇祯还捏着鼻子认了。这造成了武将们再没有任何安全感。自毛文龙死后,大量的将士叛投后金。特别是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人,全部被明朝猜忌,调入山东之后又因为是客军被当地士绅压迫,最终酿成惨绝人寰的登州之乱,而后这些辽人再也无路可去,竟然无奈之下投奔了与他们有血海深仇的后金。要知道孔有德父祖皆死于后金之手啊!可以想得到当时的东江镇辽人对于明朝是多么的失望。
袁崇焕在杀掉了毛文龙,并没有耐心去安抚调理东江镇,而是交由毛文龙的儿子毛承祚主管,让东江镇副将陈继盛辅佐他。但毛承祚只是纨绔子弟,陈继盛虽然人品很好,能力也有,但是他却没有毛文龙的狠辣和杀伐决断,要知道好人不一定能做好一件事情。
到了毛文龙死了的第二年,内乱开始了。末世降临。刘兴治***借阁老孙承宗的命令,几乎按照袁崇焕杀毛文龙一模一样的方式,杀掉了陈继盛。这就是皮岛的第一次兵变。
而后刘兴治准备仿效毛文龙割据皮岛,建立真正的藩镇。这是明朝绝对不能容忍的,于是朝廷派出黄龙接任都督。可是,东江依然成为乱局,这个都督黄龙见刘兴治根本不听朝廷号令,十分害怕,以至于不敢登岛接任。而 刘兴治则准备脚踏两只船,一方面皇太极秘密结盟,而且是以外藩身份,不是以明朝地方藩镇哦!另一方面他又接受明朝后来授予的“管东江前协副将事”职位,继续拿着明朝的军饷。
时间就这样又过了一年,第二次兵变到来了。此次兵变东江死了很多人,而因为远离大陆,消息隔绝,记录十不存一,最终能知道的结果是刘兴治和他的亲信都死于乱军之中。 这时候苦等了很久的都督黄龙看到机会,趁势前去就职,并顺手将刘兴治的首级交给朝廷,传首九边。
黄龙作为一个空降的都督,在皮岛的根基可以说是没有,无兵无权无饷之下,没有人听他的号令。所以没过多久,第三次兵变在皮岛发生了。黄龙被软禁,这一次则是毛文龙的岳父,沈世魁成了皮岛的主宰。
这时候的明朝***也是震惊了,谁都知道末世来临,但这走马灯一般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也是够了,最终的结果就是再也没有物资被明朝送往皮岛,原来毛文龙抱冰卧雪建立的东江镇被明朝放弃了。
在崇祯十年的时候,皇太极进军朝鲜并迫使朝鲜称臣,把明朝组织的合围圈又打破了一边。这之后满清开始强迫朝鲜和他们一起进攻皮岛。此时的都督沈世魁虽然尽力率领皮岛军民抗击清军,但穷困而又不断内乱失血的东江已然再无能力对抗。都督沈世魁被俘虏,继而遭到***。
再后来,就是逃到山东的辽人首领孔有德等人,携带孙元化制造的红衣火炮等火器投奔了满清,成为了灭明的急先锋。这些都是皮岛以外的话了。
可能,袁崇焕至死都不认为这是他的错。也可能,毛文龙至死都不懂,为何明朝要自毁万里长城。
毛文龙死后,袁崇焕抓后,东江进入多事之秋。1638年沈志祥投清,历史告一段落。
多数朋友认为毛文龙死后,东江就进入多事之秋。显然不是如此。
(毛文龙)
袁崇焕杀毛帅或许有这样那样的错。但不得不说袁崇焕的善后还是比较成功的。而且给东江士兵涨了工资,一部分带去了辽东。
出问题就在己巳之变。和内地隔断,军饷补给不足,消息不通,谣言四起。刘兴治的兵变就来源于此。
(己巳之变)
之后虽然平定了下来,但隔阂越来越深,孙承宗的内迁战略也没实现。
东江内部多次变乱。部分军人跟着孙元化去了山东。
大凌河之战竟然诱发了山东变乱,孔耿反了。一堆东江将领也跟着反了。
到了之后,孔耿战败,投清去了,享受了很高的待遇。
东江内部的矛盾愈演愈烈,尚可喜也投了清。黄龙在旅顺战死。
这就进入沈世魁节制东江的时代,沈和后金贸易,不体恤士兵,也不受朝廷管理。宛若藩镇。
在清朝的进攻之下,还是积极抵抗,有血性。
他的侄儿想接他的班,朝廷不允许,并派两帅出海管理他,一怒之下,沈志祥投清。
兵部尚书杨嗣昌组织剩下的百姓内迁,东江作为军事重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毛文龙投靠满清铁证如山,《满文老档》里七封投降信,是抵赖不掉的。 毛文龙此人,在东江镇伪称明军大军已到,让大明数千地下工作者起义,暴露身份,同时由于没有精良武器,这数千义士被努尔哈赤的部队屠戮殆尽。本来是决定战役的胜负手,是一把插入努尔哈赤心脏的匕首,结果被毛文龙毁了,是毛文龙害死了这数千铁山义士,正如第二次皇太极***铁山的部队,那也是毛文龙的杰作。不仅如此,所谓毛文龙偷袭敌后,不过数百几十,没有丝毫作用,就是去搞点吃的用的。 数千人的有过,不过,那是朝廷从福建浙***来的部队中,不服帖的人,这些人被后金的部队包围***,而毛文龙根本不去支援!
毛文龙和皇太极勾结,准备献山东给后金,后金则帮他摆平朝鲜,他做朝鲜王。毛文龙两次带大军登陆山东,阿敏攻打表朝鲜,毛文龙无所作为! 朝廷对毛文龙非常不满,欲除之。
袁崇焕杀毛文龙杀的好,为国除奸!皮岛因此重新恢复生机,整顿个一年,必然会成为让满清闻风丧胆的力量。然而崇祯被奸臣温体仁蛊惑,杀了袁崇焕,而皮岛众人只服袁崇焕,他一死,于是皮岛大乱。信任袁崇焕,也有报国心的孔有德等人去投奔袁崇焕的好友孙元化,就是明证,最后孔有德等人被温体仁一党逼反!
后金想要绕道攻明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只不过一直害怕被毛文龙侦知使明有防备。更怕自己一旦绕路,毛文龙出兵牵制,后院起火老窝不保,但由于物资经济等因素又不得不设法打入关内。
在后金即将濒临崩溃之时,袁的出现,帮助皇太极清除掉了毛文龙这个劲敌,使后金得以放心执行攻略。毛奇龄在清统治之后曾痛心疾首的说:“将军虽牵制,仍厚图进取,以邀干城。而关宁诸大臣见大清兵不即前,忌牵制之劳,疑大清师本易与,无他长,纷纷讲东事,反谓毛帅跋扈不受节制,将有患。……”之后后金兵临北京,崇祯召见劈头第一句话就是“尔擅杀大帅,以今日又不能扞御,恢复之言何在?”
毛文龙确实有与后金“议和”的书信往来,过程很多资料都有记载,无需多言,只需看看后金来“劝降、议和”之人的结局就一目了然,几乎不是押送北京就是被“误杀”,以致后来后金无人敢出使谈判。
毛文龙冤死之后,袁对东江军民的交代是奉旨办案,随后基本彻底断绝了东江军民的物资供给。试想,面对异族的迫害与宿仇,以明朝一向的强硬,军民是因为何种原因才倒戈相向?大批原本刀兵相向的军官带着士兵投降后金并甘当鹰犬?根本原因就在于袁将责任推卸给了皇帝,才导致东江军民信仰崩塌且前途绝望。
很多资料,如果单看清修的明史是不能全信的,还要参照《熹宗实录》、《李朝实录》、《满文老档》等资料。
毛文龙本来就是混混出身,有点儿像社会大哥。皮岛深处敌后,孤立无援。一般的士兵是不会去那里当兵的。岛上的人大部分都是毛召集的社会混混,所以只能毛文龙能管理,毛文龙死后,一部分人造反,一部分投靠后金(并把明朝的火炮技术带到了后金)。没有了毛文龙的敌后骚扰,皇太极可以带领全部兵力,绕道蒙古,包围京城。
有没有读者对名人传记做过研究?名人传记一般会告诉我们什么?
传记是一种文学作品形式,是通过对所做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等领域进行的系统描述,作品要求对人物《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深层次的表达和反应。
名人传记一般会告诉我们此人物的如下内容:1人物的姓名,性别,籍贯,民族,2,生卒年月,3,人物的学历,简历,党派,职务,4,人物的贡献功绩,著作,对社会做的各种贡献。5,能反应名人的社会本质的典型***,等等。
我国名人传记经历漫长的历史,从文史不分的纪传体到文史分家史体传记,又从杂体传和纪传发展到传级文学,以及一方之志的人物传记的出现。
发展历史:
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左传》,《国语》,《战国策》中出现很多生动的人物。
司马迁书写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标志着人物传记的成熟。
到了魏晋,文史开始分流,文学家注重辞藻和形象,而史学家注重细节准确和表达真实。
唐代杂传体比较多,像碑铭,传状,自传一类的比较多,出现了很多佳作。
明清时期主要是方志,重在书写人物。
近现代大多的写人物传记,一般对社会贡献比较大的,或者影响比较的深的,也有自己觉得自己不错的都写自传等。
名人传记一般告诉我们什么呢?
就以林语堂自传《我这一生》为例子吧
第一,介绍他自己的一生的事迹,从小到大的一些有意义的事。
第二,讲述那个时代的时代背景,成长环境,思想和精神。
第三,融入了作者自己的体验,名言和感想以及希望这样的经历能够给后人留下经验和考究。
第四,每个人读了以后能够让自己有所收获,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态度,名人名人,用他的名让更多的人学到经验和教训。
其实名人传记,就是名人的生平事迹,有好的,有坏的,有幽默的,有无趣的。多读名人传记,可以多学经验教训,多学做人的道理。
读名人传记吸收他好的方面,摒弃坏的方面。
我完完整整看完的第一本传记是《阿伯拉罕•林肯》,从此我对传记异常的着迷。唐太宗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 ,可明得失。”传记所写的内容都为过去式,所以可以是“古”,又由于涉及人物,所以是“人”,所以读传记我们能知兴替,明得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海外生活实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海外生活实录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