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徐志摩海外生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徐志摩海外生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徐志摩逝世的前因后果?
徐志摩逝世的前因,是因为他在国外遇到了一位女子,和妻子出现了婚姻危机,心理承受能力不足。
后果是对中国的文学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徐志摩之所以会在国外遭遇感情危机,是因为他一直对感情有着一种特殊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没有充分考虑自己的婚姻责任。
他的去世,对于中国文学界尤其是现代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可挽回的影响,也铸成了一段悲痛的历史。
1931年11月19日,因急于赶赴北平参加林徽音的“中国建筑艺术”讲座,临时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飞机在大雾中误触济南开山坠落,徐志摩罹难,时年36岁。
徐志摩属于哪一个文学流派?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的影响。
为什么说徐志摩是中国布尔乔之亚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诗人?
这是著名作家矛盾对他的评价。
布尔乔亚,英语“bourgeoisie”来自法语,源于意大利语的“borghesia”,而后者又是源于从希腊语“pyrgos”演化而来的“borgo”,意思是村庄。因此“borghese”就是指在村庄中心拥有房子的自由人。在这里指的是资产阶级。因为资产阶级提倡个性解放,自由和理想,留学归来的徐志摩接受了国外的新思想,在生活中在诗作中,都在极力追求这中超乎现实的罗曼提克。
徐志摩大胆追求个性自由。这一点也体现在他的生活中。1915年,他娶了张幼仪,1921年,认识了林徽因,1922年,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这在当时绝对是惊天动地的一件事。这也体现了徐志摩追求理想生活的态度。
这种对自由对爱对美的狂热的追求,也体现在他的诗歌中:
《我有一个恋爱》
我有一个恋爱──我爱天上的明星;
我爱它们的晶莹:人间没有这异样的神明。
在冷峭的暮冬的黄昏,在寂寞的灰色的清晨,
在海上,在风雨后的山顶──永远有一颗,万颗的明星!
山涧边小草花的知心,
高楼上小孩童的欢欣,
旅行人的灯亮与南针──万万里外闪烁的精灵!
我有一个破碎的魂灵,像一堆破碎的水晶,
散布在荒野的枯草里──饱啜你一瞬瞬的殷勤。
人生的冰激与柔情,我也曾尝味,我也曾容忍;
有时阶砌下蟋蟀的秋吟,引起我心伤,逼迫我泪零。
我袒露我的坦白的胸襟,献爱与一天的明星:
任凭人生是幻是真,地球存在或是消泯──太空中永远有不昧的明星!
这是徐志摩非常有名的一首诗,诗中表现了他的浪漫的爱和单纯的信仰。而这,也正是布尔乔亚诗人的明显特点。徐志摩之后,再也没有如此浪漫的诗人,再也没有为了爱为了美,奋不顾身如飞蛾扑火的诗人。
1922年,诗人认识了陆小曼,又开始了疯狂追求。当时陆小曼已经是有夫之妇。当时陆小曼是北京城的一道风景,两个人不顾世俗压力在1926年结婚。徐志摩的爱情观和他的一系列惊世骇俗的行为,也深刻阐释了他骨子里的布尔乔***结。
怎么评价徐志摩呢?
我曾经买过读过《徐志摩诗集》,说起徐志摩大家就会对他的情史津津乐道。他为了追求林徽因和张幼仪离婚,林徽因不愿意落下破坏他人的家庭的名声选择和梁思成结婚。他回国后,王庚工作忙让他抽时间陪太太陆小曼出去走走,他和陆小曼暗生情愫,陆小曼和王庚闹离婚,然后和徐志摩结婚。这段婚事陆小曼徐志摩两家长辈曾竭力反对,反对无效后断了他们的经济供给,让他们自食其为。陆小曼是千金大小姐,消费能力超强,家里佣人都有十六个,徐志摩只好干好几份***来供养陆小曼,最后因为乘飞机参加林徽因的讲座,途中遭遇空难去世。
三个聪慧美丽又能干的女子,让多情浪漫的诗人生活变得与众不同起来,于是缪斯女神频频光顾他,让他写出许多优美经典的诗篇。我们看一个人要看他的长項,徐志摩的长项就在于他深厚文学修养,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优美经典轻的诗篇。我现在还记得他那首:
《沙扬娜拉》
最是低头的温柔,
恰是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声珍重里有甜蜜的温柔
沙扬娜拉
读完这首涛你是否看到一位温柔俏丽娇羞的小姑娘?他的作品有《快乐的雪花》、久负盛名《我不知道风朝哪个方吹》和《再别康桥》等,这些轻飘流丽的诗作曾经感染过许多人。至于他的家事、情史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他已经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何必要指责他?不是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吗?人生向来不容易,能在短暂的生命里留下些许印记已经不简单了,我们欣赏他的作品和他爱谁无关。
我一想到徐志摩就会轻轻背诵起那首《再别康桥》。而徐志摩的一生并不象诗里所营造的那样“轻轻的来又轻轻的去”般的可有可无,他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除了写诗、风流史以外,我认为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徐志摩是天生的才子,也是率性之人,他不缺才华与***,缺的是理性与道德,通过三次死去活来的追求女人,他成为文人无德的范例,而且他的每一段感情好像都不得善终,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其悲剧性的结局。他的思想发展变化,他的所作所为,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紧密关联着的。才子多情本来无可厚非,但他这一生好像都在追求爱情,所以他的花边新闻远比学术成来得灿烂。所以大家在欣赏他的作品时,普遍用一种有色眼镜来看待他,冠之以渣男,花心,滥情,风流成性等,就象现在有些明星出轨一样,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作”一下,令人惋惜。
笔者认为:文品和人品,人品中的私德和公德还是要分开议论的好。
【徐志摩】
先看文品
他的诗写得到底好不好呢?首先他在新诗的历史上,是一个毁誉不一的诗人,这是因为他的诗好坏不一,参差不齐,他对艺术形式的追求以及他的诗歌主张,是非常模糊带有主观色彩的,他对诗歌的议论经常是过于艺术化,以至于比较空洞,这一点鲁迅先生也曾经嘲讽过他。
【战天斗地迅哥儿】
但是徐志摩确实是一个诗的天才,他触觉十分灵敏,对自然世界细致入微的观察,想象的丰富,比喻的新奇,构思的精巧,高超的艺术表现力,精深的音乐修养,总而言之,他的诗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徐志摩本身是富有艺术气质的,他写诗全靠天分,并不受到理论的束缚,天然地就能达到三美的境界,这和闻一多等人能将诗歌上升到理论高度,能用理论来指导写作的写法不太一样,但是他的诗却偏偏比别人的诗来得更美一些。
【闻一多】
公德方面
许多人可能认为徐志摩这样的自由主义者,在政治上一定也很无谓的,甚至有人猜测,如果他没有死,也许会成为了周作人那样的汉奸——这是对徐的误解。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徐志摩正在美国,“国内青年的爱国运动在我胸中激起同样的爱国热”(陈从周《徐志摩年谱》),1924年他任北京大学教授时,正值军阀混乱,生灵涂炭,他追求的是英美式的政治理想,期望能够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新政治”。
诚然,他是反对苏俄的,他曾说过“列宁,他的伟大……是不可否认的”“但我却不希望他的主义传布”,他确乎是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反对一切“主义”,但这只能证明他的政见和左派不一样,不能说他不爱国。
【列宁】
1931年,济南惨案发生,徐志摩内心的血性被激起了,他表示“有血性的谁能忍耐”,这年九月,他发表了同情左联烈士的文章,他开始在左联刊物上发表文章,让***文艺界十分震动,由此可见,他的确是爱国的。
在私德方面
他抛弃发妻,对张幼仪几乎毫无同情心,疯狂追求林徽因和陆小曼,他在感情上的恣意放纵,要么热情如火,要么冷若冰霜,对爱的人热烈、浪漫、不顾一切;对不爱的人冷酷而不讲道理,他性格中的两重,可见一斑。
【张幼仪与徐志摩】
最后以蔡元培先生给徐志摩的挽联结束吧:
谈话时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
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里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徐志摩海外生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徐志摩海外生活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