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网:
- 1、梅州客家山歌溯源
- 2、梅州客家山歌艺术特色
- 3、瞿小松的详细介绍.一些著名的作品
- 4、中国有哪些著名的山歌节
- 5、梅州客家山歌种类和形式
- 6、梅州客家山歌的历史溯源
梅州客家山歌溯源
1、在中华民歌的大家庭中,山歌占据着独特的地位。据史书记载,早在唐代,这一独特的歌唱形式便被赋予了山歌的名称。而梅州,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瑰宝——客家山歌,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神龙年间,那时的歌仙刘三妹的故事便已流传开来,可见其在当时已经十分盛行。
2、山歌,即民歌中之一种。据史料记载,唐代始有山歌之称,而梅州民间流传的歌仙刘三妹的故事也发生在唐代神龙年间,可知客家山歌之盛行,正是其时。客家山歌深受春秋末年成集的《诗经》中《十五国风》的影响,后随客家人的迁徙,受畲、瑶等土著人的歌谣的影响。
3、据说刘三姐也是客家人了,她唱的歌也是客家山歌了。:)如果你有注意的话,你会发现她的有些词发客家音而不是用普通话的。
4、汀州宁化石壁寨是当时江西入闽和闽北南来的重要通道,成为中原人入闽的中转站和客家许多姓氏先祖的居留地。就在此时,“散居于汀州、邵武各属的客家人,再迁梅州”。客家人从中原迁徒到中国南方,以及出海至南洋群岛乃至世界各地,有一大部分都经过了汀州宁化石壁。
5、【自驾路线】:广州—广惠高速—惠河高速—梅河高速—梅州两环高速城北出口—平远 平远县位于粤赣闽三省交界处,是粤东客家先民的始兴地之一。宁静的村野充满安详的气息,晨雾缭绕中的日光勾勒出远处山峰的奇特轮廓,鼻尖传来风味独特的客家菜式的香气。
梅州客家山歌艺术特色
1、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旋律高亢、嘹亮、抒情悠扬,回环曲折,委婉动听。其腔调共有近百种,音调高扬绵长,平稳流畅,起伏不大;音区较高,音域较窄;级进较多,跳进较少;节奏自由,节拍多样,常有多种节拍混合而歌。
2、客家山歌要把无形无影的思想情感化为具体可见、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常常运用各种形象生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喻、双关起兴、重叠、直叙、对比、排比、对偶、顶真、夸张、拆字等十一种。如 郎有心来妹有心,二人恰似线和针;银针唔曾离丝线,丝线何曾离银针。
3、客家山歌的腔调有近百种,音调高扬、流畅,音域虽窄但音区较高,级进多而跳进少,节奏自由,节拍变化多端,融合了多种节拍。这独特的音乐风格反映着客家人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社会历史的变迁。
4、客家山歌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其情感的浓烈与想象力的丰富。以“新打戒指九连环”为例,戒指原本是无生命的装饰品,但在歌曲中,它成为了爱情的见证,表现了男女同结百年之好的炽热恋情。形象鲜明、意境清新,歌中以“九九还归八十一,还爱相交十九年”之句,展示了对爱情的执着与深情。
瞿小松的详细介绍.一些著名的作品
作品有大提琴与乐队曲《山歌》,交响组曲《山与土风》、《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等。1989年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之邀、美国亚洲文化基金会赞助,赴美作访问学者,并居留美国十年。瞿小松的作品在世界各地被广泛演奏,并被西方乐评称为“寂静的***”、“节制的***”。
瞿小松,一位作曲家,1952年诞生于贵阳,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曾海外游历十年,现执教于上海音乐学院。他的主要作品包括歌剧《俄狄浦斯》、《俄狄浦斯之死》、《命若琴弦》,以及室内乐作品《MENG DONG》、《行草》等。
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歌剧作品,如《俄狄普斯》和《俄狄普斯之死》,这两部作品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精湛的音乐编排引人入胜。此外,他还创作了《打击乐协奏曲》、《MongDong》、《第一交响乐》以及《第一大提琴协奏曲》,这些都展现了他深厚的音乐功底和创新精神。
年,中央音乐学院恢复招生,瞿小松、谭盾、陈其纲同在作曲系学习,瞿小松凭借作品《山歌》在美国齐尔品协会作曲比赛中一举夺魁。毕业后,他在校任教,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折腾”的精神。20世纪80年代,他和同学们自导自演,掀起中国新音乐的热潮,电影《青春祭》、《盗马贼》等电影的配乐都出自他的创作。
无论在北京国际音乐节还是上海艺术节上,瞿小松都以其高知名度吸引着观众。在最近的上海艺术节中,他推出的新作《行草》凭借对尾音的细腻处理,展现了声音的丰富变化。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音符被缓慢拉长,形成一种寂静中的奇玄体验。
其实人们都听过瞿小松的音乐,电影《青春祭》、《盗马贼》、《野人》和《边走边唱》的配乐都出自他的手笔。而且如果喜欢看动画片的话,那一部《悍牛与牧童》的壁画动画片里的音乐就是瞿小松当时最著名的作品《MongDong》的原型。
中国有哪些著名的山歌节
梅州国际客家山歌文化节 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节是为了弘扬客家文化而举办的。每年中秋期间,大打山歌擂台,非常热闹。梅州客家山歌共有腔调近百种,音调高扬绵长,节奏自由,节拍多样。梅州客家山歌有数万首歌词流传于民间,内容包括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礼俗歌、情歌等。
那就看看下面本文为大家盘点的中国著名的山歌节吧!城步苗族六月六山歌节城步苗乡各族人民自古以来爱唱山歌,形成了一种风俗习惯。据我所知,山歌的种类很多,有四句歌、排歌、盘歌,有花歌、情歌、酒歌,有生产劳动歌、历史传说歌,有摇摇歌、琵琶歌,有赞歌、孝歌、反歌,有骂人歌、刺世歌、劝世歌、颂世歌等。
贵州天柱县的四十八寨歌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四十八寨历史上有“四大歌场”,竹林乡秀田村阿婆坳就是其中之一,这里山坡上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遥相呼应,场面壮观。
对唱山歌节是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尤其在中国广西,对唱山歌节非常流行,其中壮族、侗族、布依族等民族都有此节日。 每年农历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族人民会举行对唱山歌节,这一天也是传统的歌墟日。歌墟是壮族人民在特定时间和地点举行的节日聚会,以对唱山歌为主要活动。
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尤以广西壮族的山歌节最为著名。在这一天,广西壮族和其他民族的青年男女会聚在一起,唱山歌、定情谊、互赠礼物,情景与西方的情人节相似,充满了浪漫与欢乐。此外,农历三月三也被称为王母娘娘开设蟠桃会的日子。
梅州客家山歌种类和形式
1、抒情山歌:是梅州客家山歌的主体,表达了歌手的深情与情感。例如,“一条溪水绿油油,有朵鲜花水上浮”倾诉了深情的爱慕;“戴哩笠嫲莫擎遮”则传递了苦情的倾诉。 叙事山歌:这类山歌包含了具体的情节和故事,反映了历史或爱情故事。如《长毛歌》和《春风吹开并蒂莲》等,都是典型的叙事山歌。
2、梅州客家山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可以根据题材、内容、体裁或时期进行分类。主要类别包括抒情山歌、叙事山歌、习俗山歌、尾驳尾、逞歌、虚玄歌、猜问山歌、拆字山歌、叠字山歌和拉翻歌等。抒情山歌:作为主体,如“一条溪水绿油油,有朵鲜花水上浮”展现了深情的表白;“戴哩笠嫲莫擎遮”则是苦情的表达。
3、客家山歌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逞歌、虚玄歌、拉翻歌、谜语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各种歌词结构大致相同,每首四句,每句七字,逢四句多押平声韵。她曲调丰富,大致有号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
4、“尾驳尾”是梅州客家山歌的独特形式,以上一首的尾句作为下一首的首句,既接意又接韵。 “逞歌”是一种在两人或多人间进行的歌曲竞技形式,通过炫耀和卖弄来抬高自己,压倒对方。 “虚玄歌”又称“调虚玄”,内容虚构、荒唐,充满趣味性,原本是木偶剧中丑角的唱腔。
5、《送人离别水东西》《送人离别水东西》是广东梅州的传统梅州客家山歌。此歌用丰富的比兴手法,抒发了歌者对将远走他乡的情人的难舍之情。《客家山歌特出名》《客家山歌特出名》是客家的一首用方言演唱的山歌。
6、梅州客家山歌还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心声,客家山歌作为一种民系文化,它并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的特点,它作为民间媒介的时尚广播,传递的是时代的心声。经过其不断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中以情歌的数量最多,内容最精彩,文学价值也最高。
梅州客家山歌的历史溯源
在中华民歌的大家庭中,山歌占据着独特的地位。据史书记载,早在唐代,这一独特的歌唱形式便被赋予了山歌的名称。而梅州,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瑰宝——客家山歌,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神龙年间,那时的歌仙刘三妹的故事便已流传开来,可见其在当时已经十分盛行。
山歌,即民歌中之一种。据史料记载,唐代始有山歌之称,而梅州民间流传的歌仙刘三妹的故事也发生在唐代神龙年间,可知客家山歌之盛行,正是其时。客家山歌深受春秋末年成集的《诗经》中《十五国风》的影响,后随客家人的迁徙,受畲、瑶等土著人的歌谣的影响。
”原自“自古山歌松口(“松口——从口”相同)出,哪有船载水运来”(松口是梅州的一个镇,自古出山歌)众所周知,汉族各大民系,几乎都是以所在地域命名,如浙江人、闽南人、广府人、北方人,唯独客家人不以所在地域命名,他们流布于全国11个省(区)200多个县,也实在无法按地域命名。
客家先民东晋以前的居地,北起并州上党,西届司州弘农,东达扬州淮南,中至豫州新蔡、安丰。上党在今山西长治县境,弘农在今河南灵宝县南20公里境上,淮南在今安徽寿县境内,新蔡即今河南新蔡县,安丰在今河南渭川固始等县附近。
而在一线天处,一买药老伯,会给游人表演吹箫和二胡独奏,兴致来了还会唱几段客家山歌,旋律优美动听。仁居古城是有着390年县治历史的小镇,可以参观红军纪念园的地下金库,欣赏各种古钱、古币、古陶瓷、客家人生活用品等,更可以品尝这里独有的红菌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