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网:
陈嘉庚的事迹材料
1、年陈嘉庚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分12年付款共300万元,创办了厦门大学,有文、理、法、商、教育,五院17个系,这是一所华侨创办的唯一大学,也是全国唯一独资创办的大学,于1921年4月6日开学,陈嘉庚独力维持了16年。
2、陈嘉庚,原名陈甲庚,1874年10月21日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现属厦门市集美区)的一个华侨世家。祖父陈簪聚(1795年-1856年)一生中并未出洋,仅在集美社“俭朴自守,勤谨克家,处于海泻,耕渔自给”。陈簪聚育有三子,长名缨忠,次名缨斟(1836年-1876年),三名杞柏(即陈嘉庚父亲,字缨如松)。
3、爱国华侨陈嘉庚,17岁漂洋过海出外经商,惨淡经营,终成南洋钜富。1919年秋,富贵而归乡的陈嘉庚决心在家乡兴办学校,先后办起了小学、中学、师范。对于英国人的刁难,他坚定地表示:“企业可以收盘。学校绝不能停办。”他变卖家产,坚持要把学校办下去。 对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行为,陈嘉庚给予积极支援。
4、陈嘉庚(1***4-1961)当代爱国华侨领袖,厦门集美人。早年侨居新加坡经营实业,后倾资创办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抗战时期任南洋华侨总会***。1950年回国定居,历任中央人民***委员、全国政协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侨联***等职。 马约翰(1882-1966)当代体育家,福建厦门人。
5、著名的爱国华侨巨商陈嘉庚先生家资巨万,非常富有。他在对祖国和人民有益的事业上十分慷慨,五十年代,他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捐资达数亿元,此外,在三四十年代,他还为抗战筹集了大批资金。但是,他在生活上却一贯非常简朴,甚至到了别人难以理解的地步。在较早的年代,电厂供电到晚上10点就停止了。
优秀陈嘉庚简介资料
1、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今福建厦门集美区)人。1913年,回家乡集美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集美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林等校(统称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
2、陈嘉庚生平事迹陈列馆简介陈嘉庚,原名甲庚,字科次,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和教育事业家,生于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日(1874年10月21日),籍贯福建同安县仁德里集美村。早年,9岁的陈嘉庚在南轩私塾接受启蒙教育,17岁时他前往新加坡,协助父亲经营米店。
3、在海外,陈嘉庚先生更是积极倡导华文教育,曾担任新加坡道南学校总理,于1917年捐资创办崇福女校,1920年又捐资创建南洋华侨中学,并持续提供基金支持。
4、年,陈嘉庚在家乡泉州府同安县集美创办小学,以后陆续办起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校共十所;另设幼稚园、医院、图书馆、科学馆、教育推广部,统称“集美学校”;此外,资助闽省各地中小学70余所,并提供办学方面的指导。
5、陈嘉庚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今福建厦门集美区)人。1913年,回家乡集美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集美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林等校(统称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各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
什么是嘉庚精神?
嘉庚精神是指对于嘉庚(即孙中山先生的字)的崇敬和致敬,以及对于他的理念和价值观的传承和秉承。嘉庚精神强调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和科学等价值观,以及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嘉庚精神的内涵集中反映在爱国主义精神,还体现在重义轻利,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诚实守信,嫉恶好善的重德精神,刚健果毅,坚韧不拔的自强精神,艰苦朴素,勤勉节俭的清廉精神,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等五个方面。
嘉庚精神是指中国著名实业家和教育家钱嘉庚先生所提倡的一种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其核心理念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爱国主义 嘉庚精神中,“爱国”被认为是第一要义。
后人用“忠公、诚毅、勤俭、创新”八个字来概括陈嘉庚留下的精神财富,并命名为“嘉庚精神”。
潮汕人物介绍之十六:“摄影英杰”陈复礼
1、陈复礼的作品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巴西、墨西哥、印度、加拿大、新西兰、智利、芬兰、奥地利、葡萄牙、南斯拉夫、捷克、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际摄影比赛中获得各种金像、银像、金牌、银牌、铜牌达200多枚。作品又先后在香港及国内20多个省、市展出。
2、中国第一商帮---潮州商帮是中国最有实力的商帮,其中代表人物为全球华人第一富豪李嘉诚就是潮州人,也是如今的潮州市人。
云南丽江女子和插队画家的故事
画家插队到云南丽江,后来遇上当地女子。不就后相爱,后来画家会北京。女子在画家临走时告诉他会一直等他。画家后来在北京发展,不久就在北京成家。后来画家家人在一场意外中全部死去... 画家插队到云南丽江,后来遇上当地女子。不就后相爱,后来画家会北京。女子在画家临走时告诉他会一直等他。
你好!你提供的文本内容非常丰富,描述了丁绍光和玉汉之间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从丁绍光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下乡生活开始,到他成为一位著名画家,再到他在美国的生活和遭遇,最后回到中国寻找玉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文本的语言流畅,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情感和戏剧性。
她说:在云南省,还找来一张地图指给我们看,那里有个地方叫丽江,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也是传说中的香格里拉,阿诗玛的家乡就在那里,你们以后一定要去看看,那真是人间天堂。
靳松在大冰很多书里都提到过。生于云南丽江,父母是三线建设支边的东北人。童年在丽江、香格里拉,大理等地的东北人居住较多的林业局小镇里度过。1992年赴昆读书,开始学吉他。19***年赴北京迷笛音乐学校学琴,之后组过乐队,做过正经白领。2002年开始漂泊流浪,辗转停留过广州,北京,最后回到云南。